-
-
-
再造东瀛:战后美国对日本改革的得与失
二战后期,盟国举行了两次重要会议,并共同发表宣言和公告,既奠定了战后的国际秩序,也为战胜日本后如何通过彻底改造,消除其对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和平的威胁定了调。一次是1943年11月美、英、中三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,一次是1945年7月苏、美、英三国首脑出席的波茨...
-
-
晚清的四张面孔:道光帝确曾欲立奕訢为皇太子
道光帝共生有九个儿子。次子、三子均早殇而亡。1831年,即道光十一年,年已二十三岁的长子奕纬却突然而亡。因其死因不明,民间传言纷纷。大约1840年(道光二十年)以后,年近六十的道光帝开始思考关系“国本”的立储问题,并为此而长期举棋不定。 皇四子奕詝、皇五子奕誴...
-
-
权力之毒:最牛商人之死
商人玩政治,利润极高,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史不断证明了的。1在极其擅长“装”的中国历史上,似乎只有吕不韦一人对政商关系的利益驱动直言不讳。《战国策》曾经记载了吕不韦与他父亲的对话。吕不韦问:“耕田之利几倍?”吕父回答:“十倍。”又问:“珠玉之赢几倍?”答:“...
-
-
-
“稼轩”易燃 必须拆除
关于辛弃疾,我有这么几个印象:一是勇猛,能文能武能打仗,单枪匹马就敢踹敌人大营;二是豪爽,既有钱,又舍得花钱,碰上聊得来的朋友,大把大把的银子甩给人家。他跟陆游没见过几面吧?就因为喜欢陆游写的诗,非要出钱给陆游盖一座房子,把陆游感动得什么似的;三是好色,小老婆...